2021年2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建设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实施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实现“三航站楼、两跑道”运行,提升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京滨城际、轨道M2、Z2线进入机场,强化机场与双城及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多通道快捷联系,提升机场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优化京津冀机场群分工,完善空域资源配置。高标准建设航空物流园,建成大通关基地,打造北方航空货运中心,支持东丽区打造都市临空经济中心。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新建中国通航天津滨海机场、蓟州通用机场。到2025年,天津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3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
《规划》提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航空航天领域发展无人机应用、控制保障技术及试验平台,民用航空应用技术与材料研发,航天应用技术。强化制造业战略支撑,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5000亿级产业集群,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分别形成3000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现代冶金、轻工纺织分别形成2000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能源分别形成1000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形成500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飞机关键配套协同、直升机研发维修应用、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火箭和航天器等领域,构建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和制造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拉伸补齐集成电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的产业链,完善一批引领竞争力提升的优势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进一步强化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率先举起智能科技大旗,成功举办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大力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1%,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4%。服务业质量效益提升,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4.4%,融资租赁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制造业空间布局中,滨海新区的布局路线为: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天津港保税区等功能区为核心载体,集中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含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一批产业集群。到2025年,滨海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保持在60%以上,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天津市还将巩固提升职业教育领先优势,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成立产教融合研究院,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精密模具、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前沿,建设相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和企业大学。
来源:天津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