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发布《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瞄准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目标,协同匹配城市功能定位,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和增长趋势的五大支柱产业,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航空领域方面,抢抓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和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下释放产业新空间的机遇,重点发展防务整机、无人机、通用飞行器、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航空维修、地面空管设备等领域,全面提升航空整机(含无人机)、发动机和民机关键大部件三大领域研制水平,打造全球知名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航天领域方面,重点发展商用航天、卫星导航、空天互联网等领域,提升航天运载产品大部件、卫星载荷、北斗导航、中小型卫星发射等领域优势,建成航天装备西部制造基地、综合保障基地、产业发展基地。
航空航天布局,在天府国际航空经济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工业创新设计功能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双流航空经济区、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淮州新城等产业功能区。
智能终端方面,重点发展车载智能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等智能汽车电子,大气数据系统及传感器、空管系统、机载空地通信、北斗导航等航空航天电子等。
产业金融方面,加强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创金融、航空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优势,推广交子金融“5+2”平台和“蓉易贷”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实施“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计划,打造具备全局牵引性的金融“优质赛道”以融促产。
装备制造产业方面,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能级提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领域产业核心竞争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初步形成光伏、氢能、动力电池、储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到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建成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产业链核心能力领域,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领域,量质并举,到2025年,打造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标志性产业链,力争部分环节形成领跑优势,争取赢得参与全球要素配置,高端切入全球产业分工的主动权。
关键领域技术方面,集聚创新资源主动参与国家“卡脖子”和成都产业链“卡脖子”攻坚,在关键领域技术攻关贡献成都力量。主动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技术攻关及产品指南,采取目标指引、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5G中高频芯片、航空大部件、重大新药创制、基础材料等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和解决方案,增强产业技术基础、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的源头性供给。
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行动。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能源、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争取承担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装备制造重大创新平台。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西南化工设计院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行动。继续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聚焦网络信息安全、航空航天、先进材料、光电显示等具有比较优势和基础条件领域,支持重点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设计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联合体,研究设立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提供产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力争到2025年,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针对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推动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院所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培育更多符合全市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等。
来源:成都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