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纲要》提出2035年远景目标,要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打造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纲要》指出要推动六大新兴产业领域,其中航空航天领域,要求聚焦运载火箭、卫星、发射的产品、服务和应用,飞行器研发设计、生产、维修,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大力发展,大幅提升市场化、商业化航天发射能级,打造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高地;空天信息领域,要求聚焦高精度北斗芯片、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地理空间信息、天基物联网等,丰富定时、定位和遥感观测的综合应用服务,构建覆盖“空、天、地、海”的产业链,打造成为我国空天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纲要》提出建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提升智能家居、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绿色建筑等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产业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车谷”;建设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门户。规划建设航空港、航空城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集航空、科技、医疗健康、商务会展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于一体的国际开放门户和航空都市,发展临空经济。推进天河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第三跑道、谋划第四跑道等机场扩容工程。完善机场周边路网等配套设施,实现天河机场和鄂州花湖机场联动发展;对于黄陂区建设,要加快形成“三城一区”(武汉天河航空城、武汉国际贸易城、前川产居新城、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先进制造集聚区、全域旅游引领区、都市乡村样板区,建设武汉空港新城、生态花园、产业强区;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速培育武汉都市圈,以畅通都市圈公路网、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为先导,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武汉新港建设为抓手,依托武鄂、武咸、汉孝、武仙洪等发展廊道,形成城市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交通便捷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武汉都市圈;畅通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实施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战略,支持鄂州花湖机场建成一流航空货运枢纽,推动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运营合作对接,构建“35+15+30”国际航空大通道(即“35+15+30”国际航空大通道:35条商务航线、15条货运航线、30条文旅航线),加快形成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轴辐式航空网络体系等;对外通道建设,要求民航新增17条国际航空航线、50条国内全货机航线。
《纲要》要求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严格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制,打造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常态化的应急资源普查机制,加强应急预案评估、演练和动态管理。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提升应急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应急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培养一批专业化救援主力队伍,完善多重救援力量共训共练、合作救援机制。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资源共享、配备合理、储备充足、管理高效、输送快捷、保障有力的全过程多层次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
《纲要》提出推广农用无人机和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等智能农机装备,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优化和应用,开展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环节物联网集成应用示范等。
来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