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曾经创造了中国通航历史上无数个“第一”的东方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下称“东方通航”)来说,近些年的路却一直走得颇为艰难:传统业务逐渐萎缩,机队规模逐渐缩小,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公司经济效益连年亏损。
事实上,东方通航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可以说,它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通航“国家队”。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也恰好是中国通航产业发展的缩影——光荣的历史与沉重的现实。
变化发生在2013年。随着利好政策的出台、市场的转暖特别是公司经营思路的调整,2013年上半年,东方通航终于摆脱了深陷亏损泥沼的窘境,实现了微利。
“我们要把厚重的历史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东方通航总经理邱红平对公司的未来踌躇满志;同时,他也深知,重塑企业活力、实现企业新生仍是个漫长的过程,而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挖潜传统市场
“过去是有飞机没市场,现在是有市场没飞机”,整个上半年,东方通航的13架飞机一直在满负荷运转。“在没有运力投入的情况下,我们考虑的是怎么用好现有的13架飞机,用1架产生出2架的经济效益。”东方通航党委副书记王文路说。据统计,东方通航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10155万元,实现利润27万元,同比减亏1493万元。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与东方通航近期成功的市场探索密不可分。邱红平将调整后的市场方向总结为:非常“6+1”,即石油、护林、测绘、旅游、托管、海事加上执照培训,还新增了云南保山和江西庐山基地,使基地总数达到了9个。其中,过去的传统主营业务量有了显著的回升。
“经济效益最好的就是海上石油平台业务。”邱红平说,过去东方通航以陆上业务为主,现在开始逐步向海上转移,仅康菲项目上半年就实现收入2997万元。陆上石油管道巡线业务均在原有市场格局基础上,努力挖潜增效,并新增了云南保山基地,执行中缅西南管线的巡护任务。
今年3月,东方通航重返加格达奇执行航空护林任务。“事实上,过去国家的航空护林标准是我们制定的,护林任务也是我们执行的。”邱红平说,后来由于运力不足,国家护林任务也不繁重,我们就退了出来。“现在国家对护林很重视,每年补贴3亿元左右”。
此外,东方通航的航测业务在国家的几次重大抢险救灾任务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玉树地震和雅安地震发生时,东方通航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上空采集的灾情,为后续的救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目前,东方通航有2架“空中国王”飞机专门执行航测任务,提供航拍、后期处理、3D模型等全链条的服务。“这个业务的需求量非常大,我们现在忙不过来。”邱红平说,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对飞机性能、飞行员技术以及天气状况的要求也非常高。“还需要空军的审批,只有几个条件齐全的时候,才可以飞,所以一个小合同常常要持续几年才能完成。”
尝试新兴业务
事实上,在过去传统的生产任务中,东方通航长期背负着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负重前行。据介绍,西科斯基的S76直升机的小时运营成本与空客A320持平,S92直升机则与波音757持平,执行一个任务常常是投入与价值比倒挂。“很多任务还需要满足多种条件才能执行。其实任务量就那么大,价格也上不去。可以说,在这个产业链当中,我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得到的回报却太少了。”因此,为了改变过去高成本的业务模式,在非常“6+1”的业务规划中,航空旅游、飞机托管和执照培训都是今年全新启动的新兴业务。
目前,东方通航已经在塘沽和庐山两个基地开展了直升机旅游业务。“现在国家的一些重点景区都有空中旅游项目,尽管这个市场很大,景区也有积极性,但是现在还缺乏合作方。”邱红平认为,现在仍要提高的是航空旅游项目的持续盈利能力。
如果说在航空旅游业务上,东方通航仍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去等待这个市场的成熟,那么飞机托管已经成为其今年轻资产运行的新亮点。“我们有运营资质,可以利用市场的稀缺能力增加企业收益”。上半年,东方通航托管了北京山水文园旅游有限公司的1架贝尔407直升机,实现业务收入209万元。除开拓私人托管业务外,东方通航还重点关注了政府托管业务的需求,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海洋局海监总队、上海海事局等单位建立业务联络。
在一些通航企业纷纷投身于飞行员执照培训业务时,东方通航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与民航大学合作,开展直升机执照培训业务工作。“我们有这个能力”。邱红平告诉记者,东方通航将利用民航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它们的技术力量共同推进项目落地。“我们希望将国家的政策以及员工资质转化为效益”。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航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看来,这些以“人”为中心的新业务正是传统通航企业未来的盈利点。
关心“人”、关注“人”
“飞行员需要时间培养,从副驾驶到机长,快的也要7年~8年时间,周期很长,并不是招来人马上就能变成生产力。”东方通航飞行部书记和建洪告诉记者,尽管没有新增运力,但由于业务量不断增加,飞行小时已大大增加,飞行队伍亟须人才补充与储备。从2012年~2014年,东方通航预计将增加53名飞行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的20年只增加了8名飞行员。
事实上,变化的不仅仅是员工规模,更多的是员工的精神面貌。长期的亏损曾让东方通航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失去了信心,人心涣散的结果是失去了干事业的激情。“很多人在想,这个公司还能存活多久?”王文路说,不仅如此,公司也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原来公司办公环境较差,连办公楼地板砖的颜色都不统一。萧条的环境甚至让刚来面试的大学生扭头就走。”
“今年经济效益好了,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不仅如此,东方通航还转变管理方式,主动关注员工的需求,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今年2月份开始到现在,东方通航不断改善办公环境,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我们把所有的硬件都返修了一遍:打篮球的水泥地换上了塑胶,原来的垃圾场改造成了足球场,饭堂的楼道进行了装修,办公楼的大厅布置了文化墙。”
“我们盯着问题做工作,解决问题谋发展,哪里发现了问题,马上现场办公解决。”在东方通航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班子成员每人对口一个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为员工解决问题。记者跟随王文路一行来到了加格达奇基地。在与基地机组充分交流后,王文路现场就对机组提出的三个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就是要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可以说,现在的东方通航已经度过了最痛苦的时期。“伤口正在慢慢地愈合。”王文路说。